第(2/3)页 商路的变化更为显著。以往阿拉伯商人在中亚商路中占据主导地位,对大唐商队多有刁难,如今盟约签署后,阿拉伯境内的驿站对大唐商队极其恭维。 波斯锦缎、印度香料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长安,而大唐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则远销至巴格达,甚至通过阿拉伯商队传入埃及与欧洲。 长安西市的胡商们笑逐颜开,一位粟特商人捧着刚到的瓷器,对伙计道:“以后不用再怕阿拉伯人刁难了,咱们跟着大唐,生意能做到天边去!” 朝堂之上,群臣更是纷纷上奏庆贺。 长孙无忌语气激动:“殿下,阿拉伯称臣,不仅是西域安定,更让我大唐威望远播海外,往后万邦来朝,再无敢犯我大唐疆界者!臣请奏,明年正月上元节,举行万国朝贺大典,让各国使者亲眼见证大唐的强盛!” 房玄龄也补充道:“阿拉伯岁贡的良马,可充实我大唐马监,改良河西战马;波斯锦缎的织造技艺,若能引入中原,定能让我大唐丝绸更胜往昔。此乃互利共赢之举,殿下的远见,臣深感敬佩。” 李承乾立于东宫高台上,望着满城灯火与欢呼的人群,嘴角扬起笑意。他知道,阿拉伯称臣纳贡的意义,远不止平定一个帝国。 这标志着大唐的影响力已真正覆盖西域,天朝上国的地位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。从长安到巴格达,从漠北到南海,大唐的威名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,守护着边疆的安宁与商路的畅通。 夜幕降临时,长安的灯火比往常更加璀璨。 东宫与皇城的宫灯依次亮起,映照著朱雀大街上涌动的人潮。酒楼里传出宴饮的欢歌,寺庙的钟声为盛世祈福,连曲江池畔的画舫都挂满了红灯笼,丝竹之声顺着晚风飘出很远。 谁也想不到,短短数年,大唐竟能从西域战乱频发,走向万邦来朝的盛世; 谁也想不到,大唐的威名,竟能让遥远的阿拉伯帝国低头称臣。 李承乾望着西方的夜空,心中清楚,这只是开始。随着火器的推广、商路的畅通与文化的传播,大唐的盛世,将在“威加四海、万邦来朝”的荣光中,书写更辉煌的篇章。 —— 太极偏殿。 暖阁内的地龙烧得正旺,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,打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。 李世民斜倚在铺着软垫的御榻上,手中捧着那份来自巴格达的奏报,已反复看了三遍。 胡须在胸前微微颤动,眼中既有欣慰,更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。 “陛下,粟米羹凉了,要不要再传一份?” 内侍张阿难轻手轻脚进来,见李世民指尖反复摩挲奏报边缘,终究没敢多言,躬身退了出去。 不多时,高士廉身着紫色朝服走入暖阁,靴底踏过地毯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,他见李世民这般模样,心中已猜到七八分,这份西域捷报,怕是又勾动了陛下对过往的思绪。 “高公坐吧。”李世民抬了抬手,声音带着几分沙哑,不复往日的爽朗。 “你看看,承乾这孩子,倒真把西域治住了。阿拉伯……当年朕派侯君集征高昌时,还只闻其名,如今竟也低头称臣了。” 高士廉接过奏报,目光扫过“岁贡两千匹波斯锦缎”“永为藩属”等字句,指尖微微一顿,随即缓缓道:“太子殿下手段果决,先用火器破吐蕃,再派使者压阿拉伯,这份魄力,确实少见。只是……” 他话锋微顿,终究还是说了出来:“当年玄武门那事,陛下心里,终究还是有疙瘩吧?” 这句话像一块石子,投进李世民平静的心境。 他沉默良久,忽然自嘲地笑了笑,指节轻轻敲击御榻扶手:“疙瘩?何止是疙瘩。朕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,是为了止损,为了大唐不陷入内乱。” “可他倒好,直接破了玄武门,带着大军逼宫,朕当时在太极殿上,看着他一身甲胄站在阶下,忽然觉得,这江山,终究还是要交到更狠的人手里。” 暖阁内的空气瞬间凝固,只有地龙噼啪作响。 高士廉看着李世民眼中的复杂,有对权力旁落的无奈,有对儿子复刻政变的唏嘘,更有几分隐秘的认可。 他轻声道:“陛下,太子殿下虽用强夺权,却没乱杀功臣,没扰百姓,反而平定外患、畅通商路,也算对得起大唐江山了。当年他刚掌权时,臣还担心他会意气用事,如今看来,是臣多虑了。” “是啊,没乱杀,没扰民。”李世民重复着这几个字,目光望向窗外的雨帘,仿佛又看到那年承乾逼宫时的场景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