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太极偏殿。 暖炉烧得正旺,铜鹤炉里的檀香袅袅升起,却驱不散殿内紧张气氛。 李世民枯坐案前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沙盘上的骆驼模型。 那是西域小国进贡的沙盘摆件。 案上摊着李承乾刚送来的《宗室新政疏》,最显眼的那句“皇子可游学海外、经商异域,观天下之大,拓济世之能”。 被他用朱笔圈了又圈,墨迹都晕开了。 “他这是要把青雀和稚奴赶到天涯海角去!” 李世民猛地将朱笔拍在案上,墨汁溅在明黄的案垫上,像点点血痕。 侍立一旁的张阿难吓得垂首,不敢接话。 这几日长安都在传,太子要改藩王旧制,不再让皇子守封地,反倒要送他们出洋。 明眼人都觉得是好事,说太子有胸襟,可在李世民眼里,这分明是换了种法子斩草除根。 新政稳了,关税足了,寒门子弟挤满了尚书省,李承乾的翅膀早就硬了。 从前留着青雀稚奴,是怕担杀弟的名声。 如今借着游学经商的由头把人打发出去,海路艰险,异域蛮荒,随便一场风暴、一次疫病,就能让两个儿子“意外身亡”。 到时候天下人还得夸太子重宗室教化,这心思,比直接挥刀更狠! “陛下息怒,太子殿下许是……真为皇子们着想。” 张阿难小声劝着,话没说完就被李世民瞪了回去。 “着想?”李世民冷笑,声音里带着自嘲,“他李承乾的心思,朕还猜不透?他为了新政,谁不敢杀。” “青雀当年争储时那般对他,稚奴又与武才人有私,他能容下这两个隐患?这游学,就是催命符!” 正说着,殿门被轻轻推开,李承乾一身常服走进来,玄色锦袍上沾着些风尘。 见案上的《宗室新政疏》被圈得狼藉,李承乾便知李世民动了怒,却没急着解释,只先给斟了杯热茶。 “父皇今日看着气躁,许是暖炉太旺了。”李承乾将茶盏推到李世民面前,茶汤里飘着几片新会陈皮,是岭南新贡的。 “我让人换个小些的炉子?” 听到这话的李世民冷哼一声。 “不必!” 下一刻,李世民挥手打翻了茶盏,青瓷碎裂的脆响在殿内回荡。 “你倒是说说,这《宗室新政疏》是什么意思?把你弟弟们赶到海外去,是嫌长安的刀不够快,要借风浪杀人吗?” 李承乾的目光落在地上的碎瓷片上,眉头微蹙,却没动怒。 他知道李世民会多想,毕竟这天下的权力斗争,从来都是你死我活。 可他心里的盘算,与李世民想的截然不同。 他见过后世藩王割据的乱局,见过宗室子弟困在封地坐吃山空的颓唐,他要的不是斩草除根,是让这些金枝玉叶真正“活”起来。 “父皇觉得,我杀了前隋刺史的儿子,是为了泄愤?” 李承乾缓缓开口,声音平静:“不是,是因为他走私铁器助敌,坏了新政根基。我斩了阿卜杜拉,是因为他偷运硫磺,危及大唐安危。我做事,向来论规矩,不论私怨。” 李承乾弯腰捡起一片碎瓷,指尖被划破,渗出血珠,却浑不在意。 “魏王和晋王,若在长安安分守己,我从未想过动他们。可父皇也该明白,藩王守封地的旧制早该改了。” “从前宗室子弟困在封地,要么养私兵生乱,要么醉生梦死,于国于民都无益。我让他们去海外,不是流放,是让他们看看世界。” “看世界?”李世民冷笑:“海路万里,风浪无常,异域蛮夷环伺,你让他们去看什么?看自己怎么死吗?” 李承乾从袖中取出一卷海图,在案上铺开,图上用红笔标着十五条远洋航线,从广州到马六甲,从明州到倭国,密密麻麻写着沿途的风土物产。 “看大食的商栈如何贯通三洲,看新罗的织锦如何改良技法,看波斯的算学如何精于记账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