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李治有些无语,李泰跪得太快了,其实他是不怎么想跪的,现在太子已经答应父皇,没必要如此谦卑。 可李泰跪了,他不跪自然不行。 当即也不迟疑,紧随着跪了下去:“请大兄责罚。” 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人,李承乾没有搭理的意思。 对旁边赵节问道:“皇城那边是什么情况。” 赵节回道:“李靖带着五千骑,李勣的长安府兵也在那边。” 李承乾道:“侯君集呢,他现在如今。” 赵节道:“侯君集只是被拿下。” 李承乾感觉有些可惜,要是侯君集被李靖或李勣斩了,这才是好事情。 倒不是忌惮,侯君集本身品性就那样,况且其功劳已经很高了,作为当年跟随李世民的老臣,已经经历过一次玄武门之变,是从龙之功。 现在又来一次从龙之功,多少有几分功高盖主的意思。 先前李承乾还给其承诺了很多。 现在是到了要兑现的时候。 要是死了,那就是追封,怎么追都不为过,可现在就要真金白银的赏赐了。 想了想,李承乾道:“传令,册封侯君集为左金吾卫大将军,着李勣立即移交兵权。” “着李靖回府安歇,麾下骑兵暂由东宫节制。” 没办法,李承乾还没上位呢,不可能一开始就搞个刻薄寡恩的形象,至少现在来说,侯君集是有功无过的。 后面再犯错,后边再说了,现在是千金买马骨的时候。 说到底,侯君集也是把脑袋别裤腰上,跟着他一起造反。 “是,殿下。” 赵节传令去了。 但李承乾还是没有搭理李泰李治两人。 就这么让他们跪着。 转而对杜荷开始进行吩咐。 “让太医院那边都过来进行救治,人手不够就从长安城内进行征召。” “大明宫的匠人也调过来,修缮玄武门,让李德謇负责。” “把东宫跟太极宫的院墙全拆了,自今日其,孤暂且住宿东宫。” “给辽东传令,召皇长孙李象立即回长安,带十万精锐过来。” “火炮都拉到太极宫内来,架在各城门上。” “皇城交给侯君集负责。” 李承乾一项一项的交代着,这次大战伤残不少,首先平定军心。 有火炮架设城头,可以震慑宵小。 现在李承乾手里的兵还是太少,打完之后,剩下不到两万,足足打没了四万余。 虽说李世民那边已经认输,但其他人若是有复辟的希望,肯定不会犹豫。 这长安城里,忠于李世民的将领士卒太多了,调辽东精锐过来,就稳定多了。 拆除太极宫与东宫的院墙,是在政变后巩固权力、掌控核心区域的关键举措。 首先是打破权力空间的割裂,强化“权力统一”的象征。 太极宫是李世民的居所,象征着旧皇权,东宫是太子的居所,代表新的权力核心。 两者原本有明确的院墙分隔,形成“两个权力中心”的隐性对立。 拆除院墙,相当于从消除这种割裂,向朝野传递“权力已完全归属于太子”的信号。 旧皇权的象征太极宫与新权力的核心东宫不再有界限,暗示李世民的残余影响力被彻底整合,李承乾的统治具有唯一性。 此时李世民虽已“认输”,但被李承乾以“宿卫”名义软禁于太极宫,其旧部仍可能暗藏复辟之心。 拆除院墙后,东宫与太极宫的阻隔消失,李承乾的势力可更直接地监控太极宫动静,防止李世民或其党羽私下联络、策划异动。 同时,这种“无界”状态能压缩太极宫的独立空间,削弱其作为“反制据点”的可能性,从心理上强化对李世民的控制。 暂且住宿东宫是必须的,李承乾其实是没打算入主太极宫,新的宫廷早就确定在大明宫。 大明宫的地理优势及各方面条件,都不是太极宫能比拟的。 虽说大明宫也有玄武门,可这跟太极宫的玄武门完全不同。 太极宫的玄武门是弱点,大明宫那边就只是个称呼了。 暂住东宫,是为了更好的掌控整个皇城的防务与运作,拆除院墙可打破两处的通行限制,便于人员、物资的快速调度。 东宫的亲信可直接进入太极宫处理事务,无需绕行或受院墙阻碍,提升对核心区域的行政与军事掌控效率。 尤其在政变刚结束、长安局势未稳的背景下,能快速稳定核心区域的秩序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