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最为主要的是,煤炭是李世民的重要收入来源,有朝廷推广,更是禁止砍伐,百姓官员也没什么选择。 大殿内,红泥小火炉哔剥作响,暖意融融却驱不散李世民眉间的阴云。 “无忌,你说,承乾这孩子……” 李世民把奏疏随手丢在案几上。 “废除行卷制,看似利国利民,可他就没想过,这会动了多少人的根基?” 话是这么说,可在心里,李世民也是支持的。 否则太子的教令,也不能通传天下。 长孙无忌自然也明白,陛下话外的意思,况且都成定局了,讨论对错没有意义。 他斟酌着字句:“陛下,太子此举虽激进,却不失为长远之计。寒门子弟入朝为官,或能打破世家对朝堂的把持。” 李世民冷笑一声:“什么是长远之计,他这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!你看,短短时间内,各州举荐的寒门学子数量暴增,那些人日后只会认太子,不认朕这个皇帝!” 太子的心思,李世民如何猜测不出来,说归说,可他却没有阻止。 发两句牢骚怎么了。 长孙无忌垂首不语,殿内唯有炭火噼啪声。良久,他才缓缓道:“可陛下难道忘了,当年陛下登基之初,不也渴望广纳贤才,打破门阀桎梏?太子此举,与陛下的初衷,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?” 主打一个安慰。 现在局势还算平稳,太子那边底蕴不足,只能缓缓囤积实力,这就空出了许多时间。 长孙无忌夹在太子跟陛下间,可谓是左右为难。 见陛下不语,长孙无忌再次说道:“陛下,太子毕竟是您的嫡长子,自幼聪慧.” 李世民摆摆手,打断了长孙无忌的话,望向殿外纷飞的大雪,思绪飘远:“承乾小时候,最爱坐在朕膝头听治国之道。如今,却要与朕分庭抗礼。” 长孙无忌轻叹一声:“陛下,太子与您都是心系天下之人。或许,待科举过后,陛下与太子坦诚一谈,将这隔阂说开。大唐正值盛世,父子同心,方能长治久安。” 李世民沉默许久,而后喃喃道:“父子同心,还来得及吗。” —— 魏王府的暖阁里,兽首香炉飘出袅袅龙涎香,李泰斜倚在虎皮褥上,指尖反复摩挲着刚收到的密报。 窗外的积雪映得屋内一片惨白,倒与他眼底的阴鸷相得益彰。 “魏王,太子废除行卷制一事,已惹得世家怨声载道。” “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!” 柴令武最擅长把握时机,只要不是叛国之事,他还是很愿意为魏王出谋划策。 李泰将密报随手掷入火盆,看着纸张在烈焰中蜷曲成灰,缓缓道:“机会?若处理不当,便是引火烧身的大祸。” “你可知,父皇对太子此举是何态度?” 柴令武道:“据宫中眼线来报,陛下既担忧太子借此培植势力,又暗自赞赏他打破门阀的魄力。这矛盾的心思,恰是我们可乘之机。” 李泰起身踱步:“父皇向来忌惮世家坐大,却也不愿太子羽翼丰满。我们既要让世家对太子恨之入骨,又不能让父皇察觉是我们在背后推波助澜。” 微微一顿,问道:“房公是什么态度。” 褚遂良现在有些靠不住,李泰还是很想争取房玄龄。 只是最近房遗爱不怎么来王府了。 柴令武略微沉默。 他很想告诉魏王,房玄龄那边不要指望了,虽说勾结突厥的事情,陛下没有怪罪深究,可心里自然清楚。 房玄龄怎么可能会支持一个勾结外邦的皇子。 不过这些话,柴令武说不出口。 毕竟是他给房遗爱传递消息。 思索一番后,柴令武说道:“房公向来明哲保身,此次科举改制,他虽未公然支持太子,却也未曾附和世家弹劾。” 李泰很是不爽:“房玄龄这老狐狸,把宝押在了两边。” 顿了顿,继续道:“此番科举后,可暗中联络那些因科举改制失意的世家子弟。告诉他们,本王求贤若渴。” 李泰也不是傻子,五姓七望那边对他支持,已经在日益下降了。 尤其是这次崔文心的事情后。 先前崔文圣,现在崔文心。 清河崔氏内部许多族人,对魏王已经有了很大的成见。 且魏王跟太子的斗争,一直都是处于下风,就没有占据上风的时候。 一点希望看不到,谁还愿意继续支持呢。 也就是现在没有选择,加上沉没成本,暂且还是支持着。 李泰都听到了一些风声,说是五姓七望内部,有人提议去支持晋王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