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要我说啊,这高丽真不是好东西,当年汉武帝就曾经把他打服过。” “汉武帝是谁?那是几百年前的皇帝,把匈奴人的国家给打没了。” “高丽一直就是咱们中原的属国,是臣子。” “不好好上贡也就算了,还经常派兵去骚扰咱们的边关。” “生活在营州的百姓哦,那真叫一个惨啊,好不容易种点粮食,有了收成,那高丽人就过来抢,卖儿卖女的才能活命。” “你们说,这高丽,该不该打?” 说书人一问,听书的百姓们,顿时群情激奋:“该打!” “芙蓉园大家都听说过吧,前段时间,太子就在元宵节写了一首词。” “青玉案元夕,啧啧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 “小老儿我也没读过什么书,但就这词听着,就是好啊。” “我给大伙念念,大伙可以对着邸报右下角看,就是那首词。” “东风夜放花千树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 大部分来茶楼听邸报的,基本上是不识字的,但听着这么念,似乎又回到了元宵佳节那天的热闹场景里。 青玉案元夕并不复杂,通俗易懂,哪怕是没什么文化的人,听起来也会感觉到那股子意境美。 “彩!看赏。” 有那激动的,当即大喝道。 赏钱不多,几文钱,一人开头,就有人紧随。 说书人眉开眼笑,连连作揖。 单瑶也跟着赏了几钱。 告一段落后,说书人继续道:“可就是这样的太子,遭人妒忌啊。” “高丽人知道咱们太子是个才华的人,圣人之后,太子即位,咱们大唐肯定是更加繁荣强盛啊。” “不满诸位,小老儿曾经也在心里埋怨过太子,可当今想起来,就想给自己两巴掌,太子的心里,是为了咱们百姓好啊。” “看看如今的长安城,诸位也是有感受的,干干净净,没了那发臭的沟渠,多么舒服,从前到了夏季,简直就跟生活在茅厕一样,臭不可闻。” “太子出钱,给咱们修公厕,给咱们装垃圾桶,自从那渗井被埋了后,井水都甜了几分。” 百姓们顿时议论纷纷,对于说书人的话很是赞同。 大家曾经,都误会了太子。 现在享受好处,自然就铭记太子了。 说书人继续,语气有些愤慨:“可就是这样的好太子,处处为咱们百姓着想的好太子,在写这首青玉案元夕词的那天,就在芙蓉园里,被刺杀了。” “高丽人狼子野心啊,暗中派了几百个高丽武士,偷偷从那芙蓉园的曲江池里,修了密道,几百手弩啊,差点就把咱们的太子给杀害了。” “幸亏太子不仅文采出众,那武功也是一等一的。” “只见太子手持大弓,嘿,便就是那么一射,立即就能毙命一个高丽武士。” “再弯弓,再射,又是一个高丽武士。” 说书人手舞足蹈,模拟着射箭的姿势,让众人脑海中,不由浮现出太子射箭的英姿,顿时喝彩。 “就是这般,一箭一个,那高丽小儿,便遭受不住,纷纷逃命去了。” “话说泥人也有三分火气,经过这么一刺杀,太子还能不生气?” “于是就下了教令,把大唐境界的所有高丽人,都赶回去。” 原来是这样,众人恍然大悟。 前些时间,金吾卫赶走高丽人,很多百姓不知道缘由,觉得这样做太过分了。 现在这么一听,原来是这么个事,顿时就理解太子了。 有人喊道:“要我看啊,太子还是太仁慈了,只是把他们赶走。” “这些高丽人里,肯定有很多细作,就应该全都抓起来,在大牢里好好审问一番。” 这话顿时赢得大多数人的赞同。 说书人顺着说道:“所以啊,在邸报上就写了,朝廷就决定打高丽。” “祸害咱们大唐的百姓,还刺杀咱们大唐的太子。” “大家说,这高丽,该不该打!” 众人激奋:“该打!狠狠的打!” 说完太子,说书人又开始讲述丝绸之路,农事生产。 太子造曲辕犁,造福天下百姓。 听着众人是一脸沉迷。 在先前,大唐的百姓其实很多事都是不知道。 朝廷也不会宣传政事之类。 太子被刺杀的事情,也只有官员勋贵们知道个消息,多数也就知道个大概,哪里有这么详细。 曲辕犁在大唐已经发到大部分百姓手里,然而就是这样的事情,八成长安百姓都不清楚,甚至都不知道这曲辕犁是什么样的。 有了邸报宣传,大家一下子就了解了。 茶楼现在所发生的事情,不过是长安城东一个缩影。 在今天的长安,每个坊,每个茶楼,都在发生着差不多的事情。 大量的说书人有了门道,茶楼的掌柜有了生意。 百姓们多了个知晓消息的去处。 民心,正在逐渐的凝聚。 这就是邸报的威力,能够真正的把百姓们的思想统一起来,从上层延伸到下层去。 民心是什么,就是大势。 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,若太子刘据有邸报凝聚民心,养出大势,号召全城的百姓谋反,说不定还真能成事。 单瑶听着却不舒服,起身直接走了出去。 对于大唐的皇帝太子,她在心里认为,是昏君。 可一桩桩,一件件,又让她没有反驳的地方。 听着说书人,还有茶楼百姓对太子的吹捧,让她感觉到很是憋屈,可又说不出什么理由来。 只能是负气离开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