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因为这些兵法战术,给他的感觉太熟悉了。 当太子第一次用这些战术的时候,李世民就好像看到了父亲站在太子的身后。 那一晚,跟太子的厮杀对局。 给李世民更多的感受,是跟父亲李渊在进行对弈。 李靖闻言,迟疑几分并未开口。 这事比较犯忌讳。 退居大明宫后,先皇竟然还在钻研兵法。 先皇当年教导太子兵法,是什么意思,还是有其他的含义。 是想要让陛下尝尝自己当年的滋味吗。 陛下又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。 李靖可不想参与进去,尤其是自己的长子都还在给太子操练府兵。 要是引发陛下的猜疑,这晚年怕是不保。 看到李靖沉默不语,李世民也明白其忌惮。 笑道:“好了,不说这些了。” “早朝上,那罗马使团的事情,可是听说了。” 李靖道:“略有所闻。” 李世民点点头:“朕特地让人去探了消息,太子说的那些事情,有些过于夸大。” “大食国竟然在这些年,四方征战,夺城数千之多,简直骇人听闻。” “朕早前是不信的,但根据那些往来商人的说法,还真跟太子说的情况差不多。” 李世民有些感慨,彷佛看到在遥远的西方,一个犹如大唐般强大的帝国正在崛起。 李靖说道:“臣对大食倒是有一定的了解,其地贫瘠,民心纷乱不堪,对我大唐难以构成威胁。” 贞观九年,李靖领兵征战西域吐谷浑,也是那个时候,对中亚地区有了些了解。 中亚地区的国家政治格局一团乱麻,经济上往往依赖于贸易和游牧经济,相对较为单一。 与大唐的农业经济相比,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。 此外,中亚地区的国家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也相对落后,难以与大唐抗衡。 加上中亚地区与华夏大地之间距离较远,且中间隔着广袤的沙漠、高山、草原等复杂地形。 如果阿拉伯帝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远征,则面临着巨大的后勤补给困难。 要是人少了,也没办法撼动大唐。 “朕倒不是担心大食,而是担心太子。” “朕能感觉到,太子是很想介入到罗马跟大食的战事中去的。” “如果攻打高丽顺利的话,恐怕下一步,太子就要出兵大食了。” 李世民一边说话,一边让张阿难进行摆盘。 他是知道太子野心的,很多人说太子有穷兵黩武之象,纷纷上书劝谏,希望陛下能多多督促太子,把心思放到政务上来。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,如果强行收走太子的兵权,收走讲武堂,那无异于跟太子决裂。 甚至会给外人传递一个讯号,那就是他李世民可能要废太子。 这样的事情,李世民是没办法做出来的。 当然,还有一种可能。 那就是在断掉太子兵权跟讲武堂后,把魏王跟晋王外放封地。 这样确实能在保障太子之位的前提下,又断掉太子对兵权的想法。 然而李世民却舍不得青雀。 是真舍不得。 况且就算是那样做,难道太子真的就会老老实实,无心兵权了吗。 恐怕不见得。 文武官暗中投靠太子,大权在握,太子走上谋反道路的可能性更高。 当皇帝难,当父亲更难。 李世民也不知道,当自己做出某一个决断的时候,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。 “太子从未领兵出征后,也许这次征讨高丽,会让太子明白,行军打仗跟兵棋推演不是一回事。” “只有亲身经历过,才能明白战争的苦。” “或许见识过真正的战场后,太子的想法就会发生变化。” 李靖劝慰道。 在他的看法里,太子也许兵法战术上很是优异,这是继承了先皇李渊,还有陛下的军事天赋。 然而真正的战争,不仅是士兵苦,主将也苦。 跋山涉水,劳累奔波,对身体都是一种折磨。 战场厮杀,又哪里是沙盘推衍这么简单。 看着熟悉的人,一个个的死在自己面前。 有时候为了完成战略目标,甚至要让一些人去送死。 一将功成万骨枯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