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想了想,李承乾把狄知逊叫来。 “拜见殿下。” “孤准备办个开采石炭的商号,叫你来,是帮孤写个章程。” 狄知逊恭敬道:“请殿下示下。” 李承乾讲述道:“万人左右的规模,主要作于开采石炭,非徭役,结算工钱,类似于长工。” “孤仔细想了想,不打算以月钱的方式,而是多劳多得。” “每挖十斤石炭,便算作一文钱。” 狄知逊有些惊讶,不由道:“殿下仁慈。” 挖矿的工具主要是铁镐、铁锹,在卖力的情况下,每人每天挖个几百上千今是能达到的。 按每人八百斤算,每天能得八十文,每月就是两千四百文钱了。 要知道长安外的百姓,在没有天灾人祸,种地丰收的情况下,按照一家五口人,种地所得粮食除了满足自家消耗外,有一定剩余可出售的情况来估算,每月也就几十文到几百文钱不等的收入。 除此外,农闲时也可能通过参与一些手工业、商业活动或者给富户打工等方式获得收入。 而去挖矿,每月能得两千文往上,几乎相当于正常家庭大半年的收入了。 这个价格,不可谓不高。 消息一旦传开,必然使得大量百姓蜂拥而至。 狄知逊迟疑道:“殿下说的,是粗石炭,还是加工后的石炭。” 这里头水分很大,十斤粗石炭,经过加工筛选后,可能就一半都不到了。 李承乾笑道:“当然是粗石炭,难道挖矿后,还要守在旁边看着加工不成。” 狄知逊有些羞愧,知道问题问傻了。 主要是太子的价格,给的委实离谱。 李承乾继续道:“除此之外,所有挖矿的匠人,必须要有我大唐户籍,无户籍者,不可结算工钱。” 狄知逊眼睛一亮,顿时就明白了太子为什么给出这么高的价格了。 没有户籍不得入工,这分明是针对那些隐匿人口。 百姓没有户籍,为什么不愿意自己要官府去办理户籍。 是因为世家阻拦吗,并非如此。 几千万人呢,谁能拦,又怎么拦。 有着本事,不如自己当皇帝了。 关键是在于,给世家种田,不需要交税,只需要交租,交租的价格,远低于朝廷的赋税。 在这样的情况下,大家都甘愿当黑户了。 比如五姓七望的地盘,甚至是一整个村都不在官府的登记上。 可是现在,有了新工作,比种田赚得更多,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。 “殿下英明。” 狄知逊由衷感叹道。 李承乾继续道:“采矿的匠人,包吃包住,一日三餐,每餐有油水,血条汤。” “入矿工作者,必须佩戴口罩,违者一次警告,两次罚款三十文。” 煤矿工人很容易得尘肺病,这是不可逆的。 就现在的工作条件来说,也没有什么好的防护方式。 口罩能防止粉尘,动物血能排尘。 就不差这点成本了,算是积德行善。 狄知逊用纸笔进行记录,没有详细去问血条汤跟口罩的作用。 但包吃包住,日供三餐,这个诱惑确实很大。 意味着只要努力干,月入三千钱不是梦。 写完后,狄知逊思索回道:“殿下虽有规定,无户籍者不得入工,然而晋州距长安甚远,必然会有不法之徒暗中假借他人名义上工。” “臣认为,可以限定每人每日所采的石炭量仅为千斤,超出千斤之后便不再计酬。” “如此一来,便能有效杜绝那些想要借助他人户籍上工之人。” 李承乾点点头:“不错,便按你说的,把这条也加到章程中去,回去后,若有其他好的想法,也可随时通禀于孤。” “是,殿下。” 能为太子办差,狄知逊还是很高兴的,这意味着以后升迁的路不远了。 招工的事情安排完,还有关于煤矿加工的问题。 李承乾庆幸前世去过煤炭博物馆,对于古法加工这块,还是有一定的认知。 比较关键的流程,只要是在水循环的洗煤这块,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精媒的产量。 便就召集东宫的工匠,探讨设计这些工具。 一直忙到晚上,工匠们也摸清了思路。 晚膳时,李象也回来了。 讲武堂上午休沐,今日虽然没有操练,但兵法课还是要上的。 而且晚上还有扫盲课程,不过李象就不用去了。 为了更好的培养长子李象,现在每次就膳,李承乾都会让李象跟着一起。 还有苏玉儿,小李厥。 也算是阖家欢乐,热闹一堂。 今年五岁的小李厥,总是能叽叽喳喳说个不停。 原本有些内向的李象,这段时候感受到父爱,也开朗了许多。 吃饭时,苏玉儿试探着说,要给太子寻侧妃。 李承乾笑着拒绝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