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你觉得东宫谁会给太子写如此绝句。” 柴令武仔细想想,还真没有。 所以太子这是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? 武艺深藏不露,文采也是深藏不露,太子,储君啊,这么藏,防着谁呢。 “苏定方的事情,安排好了吗。” “弹劾的奏疏,已经由御史送进宫了。” “制冰法呢?” “崔氏那边,还没传来消息,应该得手了吧。” 柴令武有些不确定的说道。 李泰很不爽:“什么叫应该,得手了就是得手了,赶紧派人去问。” “是。” 也不用派人了,柴令武刚准备叫人去,崔氏的人就过来通传消息。 失败了,人都被抓了,没偷成。 李泰气得破口大骂,这些世家全是废物,废物。 —— 太极宫,甘露殿。 李世民正在写字。 对于太子的那句绝句,他是真心喜欢,便就想着写下来。 在书法上,李世民对行书十分偏爱,大力推崇并发展行书。 “陛下的书法,越发有二王书风,深得王羲之遗韵,流利圆熟,浑然天成。” “只是可惜,臣觉得这句话,以行书写之,虽有盛唐景象,却少了几分磅礴气势。” 张阿难看了眼旁边写了十几张的行书,轻声说道。 李世民点点头:“朕也觉得如此,不管怎么去写,总感觉差了那么几分。” “你这番倒是提醒了朕,或许换个写法会比较适合。” 说罢,张阿难上前帮陛下拿走刚走的字帖,换上新的,而后就在一旁静静磨墨。 李世民沉思良久,提笔重写,一挥而就。 这次使用的是草书。 见陛下写完,张阿难仔细端详后,赞叹道:“陛下以草书写之,极为适合,更为符合这绝句之中的磅礴气势,跌宕起伏,缠缠绕绕,当有端倪天下,帝王气概。” 李世民闻言很是满意,仔细的瞧了瞧刚写的字帖,道:“当是如此,果然还是草书更配。” “且拿去装裱起来吧,就放在朕的书房里挂上。” 张阿难躬身道:“是,陛下。” 这时,门外有宦官禀告。 说是有一案件,由御史上疏。 能被直接送来,显然是比较紧急的案子,李世民便让人呈过来。 看完后,李世民微微皱眉。 是监察御史弹劾苏定方贪污受贿的案子。 在这个节骨眼上,突然来了这么一手,显然是针对明日开课的讲武堂。 顺手给张阿难也看了遍,李世民问道:“阿难,你觉得此事是否为真。” 这是个阴谋,为了是算计太子。 李世民感觉是魏王的手段。 但如果事情是真的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 “臣觉得可把此事交由大理寺定夺。”张阿难说出了自己的建议。 李世民道:“若此事为真,岂非是坏了讲武堂的名声?” “那苏定方,原本就有过此等劣迹。” 李世民其实对苏定方印象挺深的,毕竟渭水之盟的事,一直念念不完,对于活捉颉利可汗的人,自然也很熟悉。 但纵兵劫掠,那就是犯了大唐律法。 既有前科,难保贪污行贿的事是真实有据,而非他人污蔑。 张阿难想了想道:“苏定方是太子保举进的讲武堂,为其培养亲信。” “若陛下直接撤职苏定方,则定然会令太子心生不满。” “不若是先行交给大理寺处置,若有确凿证据,太子也可有所准备,亦不会跟陛下生出误会。” 李世民想了想,觉得这话有道理。 他现在不想跟太子闹矛盾,在这些事情上,还是要向着太子的。 “那就将此案交由大理寺审查。” “是,陛下。” 孙伏伽年迈,已不足用,又不想跟苏亶对抗。自从苏亶担任大理寺少卿后,很多话比寺卿还要好使。 御史为什么想要绕过大理寺直接上疏,就是因为知道现在的大理寺,都快成了太子的一言堂。 没想到来陛下这里兜了个圈,又兜回大理寺去了。 —— 第(2/3)页